曹翠涛——艰苦奋斗 进取创新
时间: 2014-02-11 15:49 来源: 未知 作者: admin333
——忆学校图书馆的发展
曹翠涛
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上世纪五十年代七中成立后,设立了图书馆。图书室当时设在学校的小土坡上的平房中(现教学楼位置),工作人员只有曹泰仁一位老师。书不少,但没有编目,图书简单登记后,老师可以外借,学生只能在室内阅览。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损失殆尽。文革后,学校重新购置图书,设置图书室,图书室的老师对图书开始进行编目,后设了阅览室,增订了杂志。1985年来,根据教委要求增设资料室,成立图书馆。当时馆内图书只有一万五六千册。编目室、资料室和学生借阅处都挤在小红楼下的一间教室内,因为读者甚多,大家渴求知识,这样挤碎书架上的玻璃、挤倒书等的事时有发生。为了避免书架被挤倒后砸伤学生,我们用木条和铁钉把书架全都连在一起。八十年代后期,学校盖科教馆,图书馆也开始从小红楼搬进科教馆。这时,馆舍有了很大的改善,图书室在一楼,阅览室在二楼,三楼是资料室。由于学校领导和图书馆同志的共同努力,与教委领导协商,馆内的书架、阅览桌和期刊架被全部换新,并增加了资料柜、借阅台、目录柜等,图书馆这时才初具规模。九十年代末,学校得到市教委支持,新盖了图书楼和实验楼。二零零零年图书馆终于搬进了新的图书楼,馆内实行了自动化网络管理,并入了校园网,学生借阅终于结束了半开架历史,馆藏图书对学生全部开放,学生可以进入书库,任意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教师在办公桌上的电脑中可查到馆藏及借阅情况,可以有目的地来馆借阅,图书馆终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艰苦奋斗,勤俭建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经济条件较差,图书搬运全靠自己动手。图书少时,我们用自行车从书店把书拉回;图书多时,从食堂借三轮车拉。课本较多,请书店的卡车拉,我们点数,然后捆好,再搬上卡车。卡车一到学校,校长、主任以及办公室的同志们都主动到图书馆帮助卸课本。当时崔定周校长、祝泽舟校长都曾带领我们去书店的仓库拉过课本,拉课本都在寒暑假期间,大家冒严寒战酷暑,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当时,这些劳动都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多少年来,从没有因为课本发行不及时而影响开学的。
八十年代后,书库曾搬迁过三次,阅览室搬过十几次,每次搬家都是自己动手,领导带头,同志们都十分辛苦。党员们曾义务劳动,到图书馆帮助捆书。搬后的整理十分困难,因为书库必须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排架,这是十分细微和麻烦的工作。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反复倒架才能排好,因为每本书在书库只有唯一正确的位置,几万册图书要一本书都不放错,真是不容易。
因为图书经费有限,我们购书十分慎重,每本书都精挑细选,买最新的和最需要的书。我们与教委加强联系与沟通,与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他们大力支持。馆内设备得到教委三次更换与补充,图书经费每年我校都是最多的。我们与出版社、书店搞好关系,将书价降到最低,把购书优惠的资金全部购买图书,使有限的资金能购买到更多的图书。
三、想方设法,服务育人。
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的汇集地,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课堂。为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增加图书流通率,我们采取很多措施,吸引学生来馆阅读,推荐有益的读物,满足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以前图书馆中午不开放,考虑到有些学生中午不回家,我们征得学校同意,图书馆中午和课外活动都开放,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能阅读更多的书籍。
阅读兴趣在创造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这种需要中持久、稳定且不断发展。我们开展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办过班级、年级和全校性的读书征文活动、读后感交流和演讲会等,进行评奖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办过读后感专栏、校刊和读书专集,并组织了读书协会等。此外,我们还组织了阅读兴趣调查。我们对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这使我们购书、订杂志和推荐书籍都更有针对性。
为了使教师了解馆藏,我们把新书印好后送到各教研组。为了教研和教师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我们采取协议借阅,可不受借阅册数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因教学需要,随到随借,有时为他们加班加点,还到外面为他们寻找资料。
四、努力学习,创新进取。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经常到先进单位去学习。1995年,我们去铁路中专学校参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回校后我们向学校提出,当时管永宏校长很支持,但需要经费很多。1996年我们以学校名义打报告给教委,阮副主任不但十分赞同,而且找到教仪站,请他们立项,制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七中试点计划。教仪站因教育经费困难,未能办成。1999年我校又打报告到教委,李站长感叹地说:“被你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一定帮你们实现。”教委打报告到市政府,市政府为此项目拨款八万元,我校拼盘三万元,教仪站帮助我校图书馆把自动化搞起来,并配备了服务器、终端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书库报警器,这样我校图书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和一中、六中一起首批进入自动化管理。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馆全体人员利用暑假,参加过各种类型的进修班,业务水平提高很快。我们坚持学习创新理论,探讨中学图书馆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写下了《创新教育是中学图书馆的中心工作》、《提高中学生阅读兴趣是图书馆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馆员素质的提高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等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杂志上,有的在华东地区获奖。在这些论文中,我们把创造学理论和中学图书馆工作实践相结合,提高了中学图书馆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育和怎样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措施、办法和设想,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
由于图书馆同志们的积极上进,工作努力,七中图书馆在历年来的市教委检查、评估工作中,一直走在市属中学的前列,每次都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1990年市教委曾在我校开过市属和三县的中学图书馆工作现场会议,我馆被评为市属中学一等奖,我馆两位老师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我校图书馆还曾多次义务为十六中、三十六中、三十八中、肥西中学、六中和青年学院等学校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受到他们的赞扬,也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在固定资产清点的总结会上,教委领导表扬七中图书馆帐目认真、清楚。
七中图书馆五十年来从一间房发展到一幢楼,从没有书到藏书近六万册,从手工登记到自动化网络管理,这里凝结着历届领导和全体图书馆人的心血和汗水,是七中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上级领导重视支持的结果。七中图书馆一定会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系合肥七中图书馆退休馆员)